第六系列
时间:2025-08-29 03:19:35
美国防务类权威机构和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(IISS)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,中国空军现役战斗机数量已从2007年的2000余架降至如今的约1500架,减幅接近500架。
但令全球军事观察家惊讶的是,中国空军的综合战力却实现了惊人跃升,已稳居世界第二。数字之外,背后的结构性变革、装备升级和作战理念创新,揭示了中国空军18年内激荡变革的深度逻辑,也为全球空防格局注入不确定性。
年初,《简氏防务周刊》披露中国空军最新机型清单时,业内一片哗然。对比2007年,当时中国空军装备体系以歼-6、歼-7、歼-8和强-5等老型号为主,这些机型普遍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技术水平与同期美俄主力机型相距甚远。数量虽多,但实战效能有限,真正能够应对现代高强度空战的先进机型寥寥无几。
英国IISS最新报告指出,在2007年,歼-6仍有700余架在役,歼-7、歼-8总量超千架,强-5也有400余架,占据了中国空军绝大多数。彼时,真正具备现代空战能力的“侧卫”系列和歼-10总量还不足300架。对比美国空军2005年就已量产的F-22A隐身战机、B-2A和AIM-120中距导弹系统,中国空军尚处“数量堆积”阶段。
而2025年的中国空军,经过系统性瘦身,现役战斗机总数约1500架,整体数量虽降,但高端机型比例大幅提升。歼-6、歼-7、歼-8等老旧机型已基本退役,强-5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歼-10、歼-11/16系列总数突破1200架,且一半以上为四代半以上标准。
更具标志性的是,歼-20隐身战机已批量服役200-250架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重型隐身战机群,超越美国F-22A现役数量。
中国空军在过去18年间完成了从“数量空军”向“质量空军”的历史性转型。2010年,歼-6彻底退出现役,标志着新旧交替的开始。2012年,歼-10A、歼-11B大规模量产,空军装备结构开始向三代半、四代机型过渡。大量三代机的更新换代,使中国空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“拼命补课”。
2017年,国产隐身战机歼-20正式服役,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发重型隐身战机能力的国家。这一节点,被权威机构视为中国空军质变的分水岭。歼-20不仅具备隐身能力,还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、先进航电系统,支持中远程超视距空战,具备与美军F-22A正面竞争的底气。
美军内部评估报告曾指出,歼-20的维护成本与出勤率已优于F-22A,实战中可兼容射程更远的霹雳-15系列导弹,极大提升了中国空军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主动权。
到了2025年,歼-10B/C、歼-16等四代半机型已成为主力。歼-10系列不仅实现批量量产,更在航电、雷达、武器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重大升级。
歼-16则承担多用途作战任务,成为中国空军体系对抗能力的关键支柱。整体来看,当前中国空军高端机型比例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,空军作战体系实现从单机性能到体系对抗的全方位提升。
歼-20批量服役已成为中国空军的“新常态”,更引人关注的是歼-35的登场。公开资料显示,歼-35作为新一代中型隐身战斗机,已于今年初实现首批交付,正式列装中国海军和空军部队。相关数据显示,歼-35未来五年有望服役300架以上,打造“轻重隐身机群”作战格局。
业内专家分析,歼-20、歼-35的组合不仅优化了空军装备结构,还极大提升了远程打击与制空作战能力。歼-35凭借较低的维护成本和高出勤率,将成为航母舰载主力战机,加速替换歼-7、歼-8及早期“侧卫”等老旧机型。按照IISS预测,2028年前中国隐身战机规模将突破500架,这一数字远超美日等国在亚太部署的隐身战机总量。
随着歼-20、歼-35等新锐机型批量服役,中国空军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能力得到质的飞跃。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7月例行记者会上表示,目前中国空军已形成以隐身战机为核心、体系对抗为基础、智能化作战为方向的现代化空军力量体系。
8月,美国《航空周刊》跟进报道中国六代机研发进展,指中国航空工业已在变循环发动机、AI辅助决策、定向能武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网络传闻中的歼-36、歼-50等六代机型虽未正式亮相,但相关技术路标已浮出水面。
英国IISS与美国国防部的最新评估认为,若中国能在2030年前实现六代机首飞、2035年前实现批量列装,中国空军或将成为全球首支实现六代机实战部署的部队。
值得关注的是,目前美国NGAD(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)项目仍处于原型机测试阶段,量产时间表多次推迟。美军前参谋长在近期议会听证会上坦言,中国空军装备更新速度已“打破传统认知”,若美方不能加快六代机和F-35的量产,将在未来十年内丧失空中领先地位。
分析人士指出,六代机的到来不仅是技术跃升,更将带来作战模式和空防体系的根本变革。中国空军正以极高的研发效率和产业组织能力,不断缩小与美军的代际差距,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局部超越。
中国空军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升级,更体现在作战理念和体系能力的全面提升。当前,歼-20、歼-16、歼-10C等多型战机组成的高低搭配体系,使空军具备了覆盖远程打击、近距格斗、电子对抗等多维作战能力。空地协同、远程打击、智能化指挥等新型作战模式,已成为中国空军演习的常态。
2025年6月,中国空军在西北某地举行的“蓝剑-2025”实兵对抗演习中,隐身战机编队首次与AI无人机协同作战,有效突破多层防御体系,展现出体系化、智能化作战的全新态势。演习报告显示,隐身战机与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协同,极大提升了空军的快速反应和动态防护能力。
与此同时,空军飞行员队伍结构也在持续优化。新一代飞行员普遍接受过智能化、体系化空战训练,具备多机编队、跨域协同等复合能力。随着高端战机数量增加,飞行员训练质量同步提升,为空军整体作战效能打下坚实基础。
2025年中国空军已完成从“数量型空军”到“质量型空军”的历史性跨越。大量老旧机型有序退役,隐身战机批量服役,体系作战能力持续增强。美英等发达国家防务机构普遍认为,中国空军的结构性升级和创新,为全球空中力量格局注入了更多变数。
最新数据表明,中国空军现役战斗机数量虽减少至约1500架,但高端战机规模、隐身战机数量和整体作战能力显著提升,已成为世界空军领域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。未来,随着六代机研发和实战部署的持续推进,中国空军有望引领全球空军装备和作战理念的深刻变革。
参考资料:血火淬英魂 揭秘80余年前重庆上空中国空军的碧血长歌2025-08-26 12:30·央视新闻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美方公布F-35坠机细节:飞行员曾与5名工程师“空中连线小时仍未解决问题
泡泡玛特迷你LABUBU28日晚发售,多平台秒售罄,二手平台有人3200一端出售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从学习到娱乐全拿捏!6款AMD锐龙笔记本亮相京东开学季 国补低至8999元